您好, 欢迎来到中国美术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商铺建站 | 艺术家建站 | 美术企业建站 | 艺术通 | 管理助手 | 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中国美术网
搜索排行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静参内美,玄思大道

时间:2015-6-8 11:02:09 点击次数:2109

——赵学伦先生书画印象

一、 师者,学者,隐者
       缘于多年以来聊以慰怀的教育情结,成就了学伦先生首先是一位师者。风华正茂时节,毕业于山东金乡师范学校,留校执教十余年,教书育人业已成为一种职业自觉。生于孔孟之乡,滋养于书理画韵,感佩于君子不可以不弘毅,登高望远,念天地之悠然,遂萌生出斯世当以弘扬传统艺术精魂为任的平生之志。寒来暑往,辗转各地,沿运河而上,学伦先生把书画教育从鲁西南一处僻静的县城,办到了泰山脚下,办到了清华美院艺术培训基地,办到了京郊大道草堂。经过学伦先生亲炙和指导的学生遍布四处,成长为国家级会员并于国展赛事中展露头角者以十数计。师者如灯,照我启航,其治学之严谨,待人之至诚,学识渊渊,循循善诱,不独长者风范,更具古人风骨。
       面对流年逝水,学伦先生始终怀着对传统的敬畏,对良师的赤诚,交游四方,转益多师,回归自然,更兼教学相长,扣艺问道,孜孜以求,虽年近花甲而不衰。用学养丰盈胸怀,以人文支撑学术,力求术业、道义、趣尚、人格的表里如一,完成了一个学者型书画家的嬗变与定格。二十七岁时拜宗惟成先生为师,得宗垂爱,悉心指导研习唐家楷法神髓,学成之际宗师殷切持赠名帖勉语。三十一岁又得拜欧阳中石先生,领会“学书要在思想而不在功夫”之法理要旨,尤感悟于“一点灵犀可取百年时间”之醍醐灌顶,遂用志如一,渐行渐高。学伦先生矢志于读书明理,青春的身影移步于北理工、北大、首师大、北京画院、中央美院、北师大等高校,读研读博,读史读哲,修艺修身,前后历二十余寒暑而不辍,得访当世诸多名家,为学日新,技道并进,青衿之志,白首弥坚。少时读三侠五义,慕古人英气豪侠,壮岁忽羡青莲居士一生好入名山游,遂远足于山水之间,盘桓于泰岱,忘心于云贵川,入河洛走三晋,穿三山攀五岳,游燕赵驻太行,醉看湘西,走笔赣南,徜徉于江南水乡,寄情于武夷雁荡,探古于大漠敦煌,亦书亦画,心界大开,师今师古师造化,境界一步一重天,不复成法旧观。也许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更许是转益多师是良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何止废纸三千、铁鞋踏破?纷华阅尽,甘苦自知,先生终得持证自家道心,法外立法,意与古会,不逐时风。
       往古来今,为道本寂寞,隐者何留名?名疆利场,尘缘处处,当下似乎已与隐者无缘。做隐者,须备其三:一,须有行动自由,独立不倚;再,须有内在定力,足以抵制物欲外惑;三者至为关键,须有虔诚、纯正之精神寄托。宋代有个林和靖,一生怠于仕宦,纯以诗书自娱,是一位真隐者。学伦先生亦非刻意要做一个隐者。然,三十余年来,避却通达之路,于从艺之外心无旁骛,身似闲云,意如飘鹤,唯嗜书与画,由痴而入狂,不知丹青老,富贵如浮云。既如此,不分明一位隐者么?只是林和靖先生隐于孤山下,是一种隐于野之隐。先生二十年蛰居京华,是一种隐于市之隐。
       学伦先生闲散而又懒散。或与三五良友坐处终日,聊性不减;或只身山巅忘心于凭岚写意,不避风雨;或寻踪名山漫游于千里之远,旬月不归。先生惰性而又“任性”。足不出户时,亦两耳不闻,有朋友及学生来谒则饮,半酣之际,放开京腔,击节未尽,情遏难止。作书向来有“娱人”、“自娱”之分,先生喜乘兴造境,自得其乐。兴来一挥百纸尽,书追得意不计形,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尽管是放笔直书,泼墨染翰,而又极重风骨气韵,犹其人也!

二、寄情林泉,写意精神,以心造境
       古人作画,常怀林泉高致、云水襟怀。学伦吾师一直以书示人,作画仅是书之余,竟不知从何时起开始醉心于山水创作,壮游于大江南北,看那山川奇气奔来眼底,借来十万大山舒卷斋壁。先生尝自解:“山林只合神仙住,凡尘能得几回留?余从艺多年,竟不知山水之静逸原来是出尘之象,我当踏遍天下名山,写尽胸中之山!”于是,寻寻觅觅,上下求索,淑意黄宾虹,领受“浑厚华滋,黑密厚重”之气势磅礴;静对陈子庄,品味“平淡天真,迹简意远”之自然天成;旁参林风眠,理析“蕴籍空灵,线质振迅”之东方诗意。每一次山水之间的自由行走,便是一次精神逍遥的修炼,于古人、造化、本心三者同炉并冶,熔心铸性,直抵“写意精神”。学伦先生使出他与生俱来的执着,以痴事艺,以勤磨己,以放开笔,以真写情,袖出了如奔、如立、如卧、如飞、如笑、如怒的似山非山,非山亦山。恣肆的用笔,飘逸的线质,缤纷的渲染,虚灵的画境,“赵家山水”渐次升腾起一股倔强的生气。
       纵观先生的山水心路,已开物象新境,画格中凝注的“山水写意精神”,分明呈现出一种皈依山水顶礼大千的“浪漫主义情怀”。浪漫不离写实,而又迥异于写实,以其流动飘逸、舒展豪劲、意态卓然之风姿,给人以明快、清峻、洒脱、雄放、生气之审美。如果说八年前的《秋云净意》始于写景状物之中山间寻路,水中觅魂,仅是“奇花初胎”;四年前的《云水禅音》继而于乱云飞渡间巡看云低天高,水流花开,一如“鹰隼试翼”。而此帧画集大观,则汇聚了学伦先生近三年来于上千件写生及创作中遴选的近两百幅精思臆构,万千气象,晴雨寒暑,意与神会,戛戛独造,自铸雄奇,无疑已是“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在学伦先生眼里,这些山川自古形胜又将是如何一番模样?也许,随四季更替而别有生气,因阳舒阴惨而晴雨变幻,其自有自然之象。然,画中山川,经画家创造,为天所不能胜者。近几年来,学伦先生抱定“气韵生动”之画理,秉承“写意精神”以挥运,游弋于京东古运河畔,时或漫笔于浓墨重彩,时或皴擦于干裂秋风,渐悟“点画间须透出空虚,不以结构形体为囿”,苦追如何达到“清神之气,扑面而来”之艺术效果。奋笔于太行桃花谷,与丘壑对晤,感时不我待,慨然自省,自省之际,发出了心底的呐喊,“古人怎么画?今人怎么画?我管不这么多了。我有我法,随心境写出!”眠足于大道草堂,意与古人论辩,通审自家道心,忘却既往笔墨,冥思何以登峰造极,心源开处,过繁至简,翩然进入了“由写境到造境,实谓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的涅槃之境。形质、画理、气韵、意境,体味古来画者亦不过如此几大手段,然“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
       画本无言,睹迹明心。对于先生的造境之法,世人或许无需再去习盗梦之术以看个来路究竟,当细审赵公所造之境,可以发见:其浓墨者,濡染淋漓,通篇水气氤氲,几点红叶扶疏,本无意造景,恰有“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之意境。只是先生意浓,那境中之雨下的大了些!先生画中自题“意写山川,随心所欲”,青峦涵翠,玉树红楼,于笔简意丰的轻点山水之间,聊以花青石绿略施渲染,似乎置于江南山水之中并无奇绝。然题中一句“为谁流下潇湘去?”,境出宋词,泄出的却是造境者淡然笔意中的一番深沉。又,先生喜造“无为”之境,所谓无物无尘、无念无营、无痕无相、无言无人、无累无际,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任你去想,任你去寻,总归于无!至于“无边落木萧萧下”、“山色空濛雨亦奇”、“洞在清溪何处边”、“欸乃一声山水绿”、“荡胸生紫云”、“青泥何盘盘”诸般造境,每取古人佳句,然后层层画去,浓淡随心,纤浓得宜,自现传神之处。道心如镜,画亦如镜,窃以为先生造境之作,即是“写心胸,写境界,写思想,既不照搬前人,又须有前人意境”的真实写照。
       先生自审造境之法,坦言最为属意“混沌”一境,惟其混沌,乃天地之始,亦道之始,育化万物,会意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由此法缘即临,时有浑朴至简、笔墨丰瞻、密不透风之画作。试观师者混沌之作,知白常以守黑,墨华横空出世,苍郁至极,真气弥漫,于苍茫浑劲中时现出少有的寥廓空寂,墨彩混沌中进行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辩证解析。学伦先生长相守望混沌之境,当是为天地立论之原创之境,由此生发出雄、秀、清、奇、苍、浑诸般新境,可谓是“混沌开处,生生不息”。境从心中来,袖底自出神,无执亦无滞,大千了无痕,全然已是自家笔墨意象,工艺与制作之辈安识其中之妙?诸公请看赵公所造之境,有与唐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之诗境相合者,取会“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放笔遣墨,细加收拾一二,雄中寓秀,浑中见奇,苍润清脱,境兼众美。常建此诗于唐代山水诗作独具一格,其笔调大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帷,意境浑融,简洁明净。先生以出尘之心,所造画境通诗境,其湛然空明、纯净怡悦之神韵溢于卷帙,让人一见之下尘世杂念断然涤荡无存。先生又借五代画僧贯休万叠仙山诗境,造出恢宏正大之象,其清丽雅正、刚毅静和之大美,不复凡俗文字所能尽表也!
       先生书画双修,两相鼓参,草法得以精进,于境界中生发,于挥运中注情,意如天马,运斤如风。忘心于“理性高原上的非理性驰骋”,又时时不忘对自家作“性情发挥,不可信笔而为之!”的提醒。画无常法,物有常理,先生于画卷空白处,常题古人画论、自家心语,其中不乏精警了悟之句。癸巳之夏,悟得艺术各门类相通之处与各路风格各种形式之来源,指出中国画与西洋画共同之处,在于“以境界以精神,指导其方法也。”画中隐奥义,高境本来同,学伦先生若非深研山水画理,贯通古今,审慎中西,焉有此语哉?!

三、承古维新,臆解八法,我写我心
       作为学伦先生的案前弟子,一直对师者书法少有评说。一是先生虽开坛传灯,但始终强调传统经典当是大家共同之师,一再申明任何学生万毋亦步亦趋于师翁体式。二是先生习书师承渊深,风格多元,时或清逸,时或浑朴,时或奇肆,时或空灵,如云行在山,不可端倪。今翻览先生既往书迹,细读先生亲修年谱,品味先生壮年变法,心结忽开,尊师嗜书之情更趋浓烈。
       先生自幼对书法有着与生俱来的喜好之情,虽一度独学无师,却无意闲娱,常课书不废。后得拜当世名师,遂以传统碑帖为法乳,精研唐楷法度,既好率更之瘦硬通神,复钟鲁公之宽博清雄,由此进得法门,立定脚跟,开始了继承传统、解读经典的轮番洗砚问道。先生上追汉隶八分,即解古朴简静之意趣,于章草尤为醉心,曾三年不染他技,草法精熟,复得端雅中流丽之致。后,向往于隆宋一脉芊芊郁拔书卷之气,暮则诵典,晨则临池,长期追摹苏黄尚意书翰,得其笔意神韵,竟至有高冠博带梦作宋儒之想。积学既深,开门课徒,研读书论要义,遍摹晋二王札牍,率众生游于名山,造访摩崖榜书,乃于心中立衡,任你刀锋笔锋,无以障目。书贵承古,亦贵维新,于世人眼中,渊雅静和、正大清刚的书品艺格乃是成就“易人学伦”的不二法门。
       先生游学四方,兴在山水之间,画意转深,堂前得聚英才新锐,与往日众弟子聚少离多。岁得一晤,偶见先生乘醉作书,放浪不拘,当时以为乃酒之所至!及今得见先生题画款字、章草镜心、六祖偈语、行草楹联、赤壁长卷,洋洋大观,形骸放浪有过之而无不及,先生因虑及健康,酒早已戒过,既有此书,当是本色如此,非酒力所能为也!
       先生习书,数年之间必作一次突破,否定自我,重塑新我,其骨鲠、争折、生辣、拙劲之意态日趋彰显,洗练、飘逸、圆融之笔意尤加精熟,气足、神清、意苍之书境远却尘俗。细读先生新作,书境通画境,其题画之笔意,一如行云流水般简洁明了。中岁以来,先生作书常自属“八音彤云”,未知心曲何处?幸得先生手书《前赤壁赋》长卷,一睹为快。斯卷气象连绵,起势墨重笔凝,继而跌宕起伏,洋洋洒洒,不计工拙,任笔势与意念流逝奔泻,不见有些许笔懒意怠之处。前半篇用笔纷披争折,如山耸岳立,合乎峨峨之象,后半篇清逸飘举,如水击明空,乃中汤汤之韵。通篇审去,《高山流水》,参差可似!明清以来,此琴曲谱传逾九段,先生不择纸笔,开笔既成十帧。敢问先生所书,当是书中之境?还是画中之境、乐中之境?
       先生既得书中之旨,遂立笔中之法,以驭势、驭气、驭神为尚,以无欲、无执、无形为本,以超然、淡然、飘然为境,任其焦墨淡墨,渴笔逸笔,惟其不妍、不俗、不滞而已!先生曾作传心之语,“书画之境,得清索已为不易,得孤寒更为其难!”今于册中,见“独立无愧名斯显,正学能循德有基”联书忽有异境,令人不禁心敛神凝,想先生下笔之际,当本无意于佳,看似无纸、无笔、无墨,而又无时无处不在写志、写心、写情。先生意欲何为?我欲以写我心:写魂依何处?写欲哭无泪!写痛彻尘俗!
先生治学,注而不满,酌而不竭。吾爱吾师,亦爱师之书帧画卷。若问究竟何为最爱?吾更爱师之山水。尝读师者浓墨川岳造境,师魂画魂,俱从境中而来,看到会心处遂开笔成诵。今值吾师画集付梓之际,赘录如下,以志为贺!

其一
苍笔写沧桑,意飘云亦扬。郁勃垂天地,从容看秋江。
造化随心转,丘壑蕴清凉。高蹈堪绝尘,物外流辉光。
其二
看山不似山,茫茫横苍华。云烟几万重,一纸裹天涯。
此境何所来?点染共皴擦。此法古来有,胸次自高下!
其三
叠嶂又重峦,山高海亦远。天别地迥处,心共白云闲。
五日写一水,十日造一山。仙师不停手,万岩落人间。

癸巳清秋听雨轩主  弟子萧枫  谨撰


 

 
 资讯排行
    张超美术馆(8422次)
非凡十年 一路一带推荐书画家张超(8244次)
贾雨会见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达尼洛·...(2168次)
CCTV华夏之声官网特邀艺术家——张...(520次)
新征程 不忘初心—2024中国当代百杰...(506次)
品茗论艺,中国著名画家张超一行莅...(418次)
徐勤军|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371次)
张超美术馆(315次)
2023中国艺坛三大家(262次)
徐勤军|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261次)
 最近展览
·艺无止境——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大展 京津新城温
·转角——芳之陈艾美人画展 中关村盘古
·梁书、梁西江书画传承作品展 江西省美术
·『筑梦新征程』郭雯师生八人画展 深圳书画艺
·我和我的祖国---惠州画家画惠州作品 中国画学会
·“清风徐来”韩昊山水作品展 爱国路东湖
·2017年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郑世武画 浦东新区世
·“象外追维”谢增杰大写意花鸟画展 红桥北大街
·“行一带一路,品墨韵中华”-全国美术 中国国家画
·痕迹:2017瞿顺发水彩画画展 广轩路29
·信笔游之——方广智访问学者山水画作品 中央美术学
 
关于中国美术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授权者版权所有©2024
电话:010-62873646 传真:010-62873646 电子邮箱:kefu@meishujia.com.cn 联系QQ:2516323857